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菲律宾参与“海上丝绸之路”
Darlene V. Estrada著 范璐晶编译
中菲关系近几个月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杜特尔特(Duterte)政府发表对中国态度转变的声明,对双边关系的影响立刻显现,双方签署了13项双边合作协议,中国承诺资助和投资高达240亿美元。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最近在声明中肯定并欢迎菲律宾参加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应地,菲律宾采取行动成为中国领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正式成员,这表明菲律宾对中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感兴趣。尽管杜特尔特政府尚未明确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但其行动方向表明菲律宾会参与该倡议。来自北京的新闻证实,杜特尔特总统将于5月份出席“一带一路”峰会。
但是,菲律宾对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也有其切实考虑,“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必须符合菲律宾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发展计划。具体来说,为了有效实施计划和分享“一带一路”倡议的成果,菲律宾国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兴建“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统称为“一带一路”倡议,以加强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连接,促进贸易流动,若成功推进则最终可以刺激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立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因为其既雄心勃勃又充满冒险。“一带一路”倡议最初提出时,细节并不清楚,引起了公众的警惕。有关该倡议的问题包括:哪些国家可以参与?他们将如何参与?项目如何资助?2015年,中国政府出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推进该倡议实施。该文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涉及沿线国家,并且资金将通过投资、银团贷款和银行信贷提供。然而,该文件并没有关于参与机制的明确说明。只有当一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实现时,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才变得明朗。
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参与国签署了许多双边协议。这些双边协议标志着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起点。实际上,“一带一路”倡议促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双边关系网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较“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菲律宾的影响更大,因为它涉及通过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连接中国沿海港口到欧洲港口和通过南中国海连接到南太平洋的港口网络发展。
推动中国在国际海运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占全球货物贸易的10%,并且货物主要是通过船只运输。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6年海运报告》显示,中国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拥有船舶最多的国家,并且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发达国家希腊和日本。此外,2013-2015年全球吞吐量排名前20位的港口中有14个属于中国。
中国学者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众多举措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互补充,并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会加强海上航道,这将与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建设的铁路形成互补,进而为欧亚大陆、非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地区之间新贸易联系铺平道路。
菲律宾准备好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吗?
毫无疑问,港口开发项目如果推进良好将对菲律宾有利。然而,在更现实的层面解决问题也很重要。菲律宾机构是否准备好了与中国合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
“宣布参与”似乎是菲律宾参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较容易的一步,但实际上尽可能有效和避免腐败地实施港口基础设施计划,对菲律宾而言不仅困难而且更加重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克服物流、政治和财务挑战。其他国家的港口发展项目已经由于其国内因素遇到困难,因此在项目动工之前中菲全面核查执行机构和技术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菲律宾经济发展署最近批准的《2017-2022菲律宾发展计划》中纳入了实现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具有战略时机和重要性。菲律宾已经认识到其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有利环境,这是良好的开端。然而,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将这些愿景和计划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方案和行动。
最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功实施不仅取决于中菲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且还取决于菲律宾政府有效、全面地执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根据过去如何更好地与中国进行基础设施计划合作的经验避免陷阱,并且不要偏离轨道。
资料来源:Darlene V. Estrada,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Philippine Participation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CIRSS COMMENTARIES, VOL. IV, NO. 7, April 2017, available at https://think-asia.org/bitstream/handle/11540/6930/Vol-IV-No-7-0411.pdf?sequence=1 (last visited on June 15, 2017).
本译文由WELLS编辑团队版权所有,如需授权,请联系中国法学学术平台:editor@wells.org.cn或WELLS2016@163.com。
阅读全文